随着我国污泥含水量规定的提高,如《城市污水处理站污泥处理绿化园林砂质》GBT23486-2009,规定污泥含水量干燥是利用能源进一步降低污泥含水量的一种方式。根据干燥解决方案,污泥含水量可降至10%~40%能有效降低污泥容积。
早在20世纪80年代,由于污泥在农业机械、垃圾填埋场、水投资等各种有限标准和不利条件的逐步突出,以及污泥热干燥技术的提高,污泥干燥技术在欧美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营销和推广。同时,由于其解决效率高、可靠性强、实际操作灵活性强等优点,污泥干燥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发达环保工程行业的高度重视,也为我国污泥处理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。
1几种常见的污泥干化加工工艺
根据加热方法,污泥干燥加工工艺可分为立即加热、间接加热和间接协同加热;根据加工工艺方法,污泥干燥加工工艺分为转鼓干燥、循环流化床干燥、圆盘干燥、输送带干燥、管道干燥、膜干燥、浆干燥、轮盘干燥、太阳能发电干燥、真空过滤干燥、离心干燥等。其中:
鼓式干燥加工工艺:分为立即加热和间接加热。以气体或沼液为电力能源,以气体为传热介质,湿污泥和部分干污泥颗粒混合在开关阀中,通过旋转带到鼓式空气干燥器,鼓式空气干燥器中的污泥以稳定的速度旋转,从内缸到外桶,污泥慢慢干燥成颗粒。
圆盘式干燥加工工艺:分为立式圆盘式干燥和立柱式多盘式干燥。首先用外部热原加热煤油炉,然后根据油将能量传递到干躁盘起重机结构,产生水平外壳,内部旋转部分由管空心轴、轴固定一些空白光盘、盘充满蒸汽等,也有一些混合叶片传递原材料。热媒根据核心轴进入圆盘,同时分为旋转轮线。
离心干化技术性(脱干干化一体化):机械设备离心干燥后的污泥呈细粉末状,从离心脱水机倒料口快速排出。高烧气体以合理的形式引入离心干燥机,遇到细粉状污泥,在短时间内干燥至固体含量80%上下。
循环流化床污泥干燥加工工艺:污泥不需要准备处理,立即送入流化床干燥器。将气流输送层均匀地吹入流化床干燥器的所有底部横截面,使其内部产生气流输送层。随着污泥干燥缓慢,相对密度降低,上升到上端,然后随着上端吸收的空气抽出循环流化床。
2关键污泥干化商品
鼓式污泥干燥机:适用于经营规模较大的新型干燥项目;根据无线信道总数分为单无线信道和三无线信道干燥机;全干污泥颗粒粒径均匀,均值粒径1-4mm。
连续污泥干燥机:超低温连续污泥干燥机:超低温连续污泥干燥机:
浆叶污泥干燥机:间接加热,冷却水系统为蒸汽或高温导热油;无干泥混合,可用于全干、半干;半干污泥为松散组装,全干污泥粒径
垂直旋转污泥干燥机:间接加热,冷却水系统为蒸汽或高温导热油;干泥混合,适用于污泥干燥和半干燥;半干污泥为松散块,全干污泥颗粒尺寸不均匀。
柱式振动污泥干燥机:间接加热,冷却水系统一般只选择高温导热油;干泥混合,仅适用于污泥干燥;干污泥颗粒粒径均匀,平均粒径1-5mm。
循环流化床污泥干燥机:立即加热、间接加热或混合加热,冷却水系统为蒸汽或高温导热油;无干泥混合,适用于污泥干燥和半干燥;半干污泥颗粒粒径不均匀,全干污泥粒径1-5mm。
喷雾污泥干燥机:立即加热,冷却水系统为烟尘、暖空气、过度蒸汽等,无干泥混合,适用于污泥全干半干;雾化液体粒径为30-150um。
33污泥干化技术发展趋势
无论是工业生产污泥还是市政工程污泥,其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目的之一是作为原材料返回技术。目前,我国出台了鼓励污泥回收、抗老化、无害处理和回收的各种现行政策。减少污泥含水量是一种回收的方式,这也是污泥回收利用的前提。因此,我国污泥干燥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。
环保节能:世界银行可能。2020年,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条件和身心健康损害将达到GDP总产量的13%。中国服务承诺,2020年企业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降低40%~45%。根据《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计划》,到2020年,中国GDP能耗将比2015年降低15%以上,电力能源消费总产量将调整在50亿吨以上。全国高锰酸盐指数、高锰酸盐指数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合物挥发物有机化合物排放总产量将比2015年降低10%、10%、15%、15%和10%以上。
污泥干燥技术是动能净支出的全过程,能耗在运行系统运行成本中的80%以上。因此,环保、节能、低碳、环保污泥干燥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。太阳能发电、工业生产废热流、废开水等冷却水系统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。
超低温干化:污泥干化全过程中,250℃以上污泥蒸发联合会逸出(VOC),导致热量减少,氨在60℃以上蒸发,对污泥干燥机械设备造成一定程度的腐蚀。超低温干燥只需消耗电磁能,无其他辅助电能,能耗是基本干燥机械设备的三分之一,所有干燥温度控制在60℃以内,干燥过程不需要外部加热机械设备,超低温干燥可以减少能耗,同时合理减少臭气体的排放。由于温度低,污泥中的土壤有机质蒸发损伤小,热量奉献高。未来,超低温干燥机采用废水、低压蒸汽、太阳能发电、烟尘作为辅助电力能源,不仅进一步环保节能,而且符合我国现行的电力能源政策,将成为技术发展的趋势。